民建章程更多>>
民建简介更多>>
  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是主要由经济界人士组成的、具有政治联盟特点的、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
友情链接
  • 民建河南省委
  • 跟在中原
学习园地
当前类别:学习园地

从十八大视角解读7.23讲话

[ 时间:2012-08-01 点击:2571 ]

  作者:朱相远  来源: 民建中央网站   2012-08-01 14:16:00

  全国都在学习胡锦涛同志的7.23重要讲话,各报刊也纷纷解读,以寻找讲话中的新提法、新论断、新观点。笔者则从十八大视角,进行另番解读。

  2007年10月的十七大前,胡锦涛曾于6月25日,在省部级主要干部专题研讨班上,也发表了类似重要讲话,其内容后来皆反映在十七大报告中。再往上推溯,2002年11月十六大前的5月31日,同1997年9月十五大前的5月29日,江泽民皆在同样的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这些讲话内容,也皆反映在十六与十五大的报告中。因此,这类讲话,实际上可看成是党代表大会前的思想动员与吹风会。

  我们学习7.23讲话,就可预测到十八大的主题与主要内容。只要同十七大报告进行比较分析,许多新提法、新论断及新观点,也就一目了然。现仅举其中五例如下:

  (一)“主题”叙述的变化。讲话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段话实际上,就是十八大的主题。但同十七大的主题相比,有了不少变化。

  首先,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间的“和”改成了逗号。“A和B”,改成“A、B”,这就可于将来在B后面加C,成“A、B和C”。这C理应就是“科学发展观”。

  其次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后面,十七大提法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现改成“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这反映国内外形势有了较大变化,我们在各方面正遇到一些困难、风险、阻力和干扰。因此要求坚定信念与决心。

  第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为“全面建成”。“建设”是进行式,“建成”是完成式。任务更加明确具体了。

  (二)“五化”去二加一成“四化”。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而这次讲话改为“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再提市场化、国际化,而改为农业现代化。这一变动,反映五年来,我们对市场化、国际化(即全球化)的认识有了发展。自由市场经济与国际贸易规则,确实在导致世界经济危机与倒退上,负有责任,应当保持一定警惕。而我国的“三农”问题,又确实是建成小康社会的瓶颈。这一变化也是十分现实的。

  (三)提出“不断在制度建设和创新方面迈出新步伐,奋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这就为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重点是在“制度建设和创新方面”。我们已经“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但在具体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等方面仍须不断改革,而改革的重点就在于“制度建设和创新方面”。这样才能抓到改革的根本。从各方面来充实、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四)提出经济建设中的四个战略任务。这就是:A.“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B.“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C.“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D.“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这对我们摆脱国际经济危机阴影,保持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十七大报告在谈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时,曾将生态文明建设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建设并立。但在报告中,并未如其他四项建设,单独作为一章来阐述。这次讲话,对生态文明建设更为重视和具体,提高到这“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还要求将这一理念、原则、目标等,要“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看来,在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可能要专门作为一章来阐述。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

  7.23讲话,新意甚多,以上所列,挂一漏万。但是说明,若把7.23讲话,同以往的十七大报告相比较来学习,便可从中可预测到十八大报告的主题及各项内容的梗概。

  (作者系民建中央原副主席)


{qf:include file='footer.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