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献策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民主党派人士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体会

时间:2018-09-07

点击:20384

  河南科技大学教授    朱选功

  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总要形成一定的核心价值体系,以此来引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形成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社会没有理想,只能是一盘散沙,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又号召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指出党员、干部模范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任务。对于民主党派而言,2009年9月1日,中共中央统战部长杜青林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开学典礼上提出:“必须切实把思想建设作为推动自身建设的根本,牢固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体系中的参政党,更加需要发挥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在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旗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转化为民主党派成员的价值追求,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对于巩固多党合作的思想基础,增强民主党派成员的凝聚力,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多党合作伟大事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价值体系”是指包含着指导思想、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处世方式等等的价值观系统。“核心价值体系”是指在众多价值体系中起主导、统领作用,处于核心地位的主流价值体系,它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价值体系,任何一个国家为了巩固其政权和维护社会稳定,总要竭力构建一套维护和反映其根本利益和意志的核心价值体系,用以引领人们的精神信仰,规范人们的行为追求。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必须要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以有效地巩固全社会的共同思想基础,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

  首先,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因为马克思主义提供的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人类历史的发展变化,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尽管历史已经前进了一个多世纪,但人类社会迄今为止的发展仍然没有越出马克思所揭示的基本规律。中国共产党也正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才形成了今天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不排斥社会思想观念的多样化,因为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义。社会观念多样化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如果不承认这一点,就不是实事求是,就不是马克思主义。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讲,正因为社会思想观念多样化,就更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引领和整合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以此来团结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共同建设我们的家园。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解放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这样的理想和价值追求,集中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望,是凝聚各党派团体,各社会阶层和各界人士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创造美好未来的强大精神纽带和动力源泉。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总量大幅上涨,综合国力大幅攀升,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国际影响力也显著增强,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一切都是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结果,因此,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将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再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国历史上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了解救中华民族于危难之中,抛头颅、洒热血,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成就了爱国的壮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又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解放思想、求真务实、锐意改革、开拓创新的鲜明时代精神。由于坚持改革创新,我们冲破了诸多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使创新的活力竞相迸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创新成果,如“嫦娥奔月”,神七太空行走,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对撞成功,超级杂交稻研究取得重大成果等等,无不显示了中华民族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

  最后,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由于我国还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封建主义道德观念的残留根深蒂固,还将长期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另一方面资本主义思想道德观念的侵蚀无孔不入,又不断干扰着人们的判断和评价,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确立一种全社会普遍奉行的道德规范,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文明的社会风尚,既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胡锦涛同志说过:“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只有分清荣辱,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道德要求紧密结合起来,提炼和概括出八个方面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为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确定价值取向、作出道德判断提供了基本准则,也为我们扶正祛邪、扬善惩恶,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引导着人们思想行动的价值理念和价值取向,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式和目标任务,因此,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提高国家软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战略举措。

  二、民主党派必须筑牢共同思想基础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着运动的未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版,第306页)同时,“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同上,第307页)这两段话,立足于我们当今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其实质上已蕴涵了共同理想与崇高理想、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关系的问题。具体而言,为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崇高的理想目标,共产党人与民主党派人士应团结与协调起来,而最为根本的是,在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应牢固树立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理想。换句话说,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各民主党派共同的历史责任、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

  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党就要瓦解、国家就要分裂、民族就要解体。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共同思想建设。邓小平同志曾指出:要有远大的理想,这样才能永远保持前进的勇气和方向。“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页)江泽民同志指出:“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页)胡锦涛也指出:“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胡锦涛:《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01-17.)在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既实在具体,又鼓舞人心,昭示了我们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个共同理想,集中代表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建设者、爱国者的利益和愿望,具有很强的广泛性和包容性。这个共同理想,把国家、民族与个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强调了国家要基本实现现代化、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人民要过上宽裕的小康生活,有利于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共同为之奋斗。这个共同理想,既体现了现阶段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又体现了各民主党派的奋斗目标。

  在新形势下,民主党派的性质和地位、范围和构成、职能和任务发生了新的变化,必须切实把思想建设作为推动自身建设的根本,牢固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继承发扬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的优良传统,加强参政党自身建设,这是关系多党合作事业发展的基础工程、灵魂工程。

  首先,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各民主党派共同的历史责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共同事业和共同责任。我们要继承民主党派的优良传统,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不懈地把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加强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任务。

  其次,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活动,是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目前,民主党派成员组成有很大变化。大量60年代末、70年初出生的新一代民主党派成员走上了领导岗位。他们缺少与中国共产党共同合作的经历、缺少重大政治斗争的经验、缺少老一代民主党派领导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活动,正是新一代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

  最后,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民主党派牢固树立多党合作共识的根本指针。参政党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民主党派成员个人价值取向,作为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教育活动的重要举措。要重视各种社会思潮对民主党派的影响。社会思潮是一定时期内对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思想倾向,在某种意义上是社会气候的“晴雨表”。必须及时了解民主党派成员的各种倾向性问题,认真分析各类社会思潮的本质特征、主要内容、表现形式、现实影响、形成根源,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引导民主党派成员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进,向着积极的方面发展。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实践,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提高抵御西方多党制、议会制影响的能力。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决不动摇,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决不动摇。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传承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老一代领导人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优良传统和精神风范。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多党合作制度建设,不断创新民主形式,丰富民主内容,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营造“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良好氛围,充分展示民主党派人士的良好精神风貌。

  三、民建会员如何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当前社会结构多元、价值取向多样的今天,要想保证民建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就需要建立民建共同的核心价值理念,以此来指导党派工作,规范党派行为,发挥党派优势,凝聚党派力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真正发挥好民建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民建会员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首先,要坚持“立会为公、参政为民”的光荣传统。民建是在国民党黑暗统治下诞生的,从成立之日起,就积极投身于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的爱国民主运动,在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如:为促成旧政协会议的成功,广泛宣传和动员社会舆论支持,有力地配合了中共在旧政协会议上的斗争;在“沧白堂”、“校场口”、“下关”等事件中,与国民党反动势力开展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积极参加了国统区“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政治斗争,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向广大群众特别是工商界介绍解放战争的形势和解放区的情况,宣传解释中共的经济政策,做了安定人心的工作,声援配合了中共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积极响应中共1948年发布的“五一口号”,并接受了中共的领导,参加了新政协的筹备,参与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建立新中国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民建根据《共同纲领》制定了在政治上接受中共的领导、以《共同纲领》为民建的政纲、团结民族资产阶级为实现《共同纲领》提出的目标而奋斗的发展方略,并与各民主党派一起参加了人民政协和人民政府的工作,在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中,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发挥了积极而重要作用,如:在恢复国民经济中,积极动员民建成员踊跃认购公债、配合政府平抑物价、协助政府推动城乡物资交流和做好私营批发商的转业等工作,为帮助政府克服财经困难、稳定物价、安定民生做出了贡献;在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的运动中,推动工商界积极拥和参加,组织民建骨干成员参加了土地改革,动员民建广大成员和工商界人士为抗美援朝踊跃捐献,进行了民建组织的整顿工作,为保卫新生政权、安定社会秩序、保障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在“三反”、“五反”运动中,加强对民建成员的教育,协助中共和政府做好调整公私关系、劳资关系的工作,为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积极贯彻中共制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动员民建成员团结广大私营工商业者积极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民建骨干成员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并发挥了带头作用,率先实行了公私合营,为顺利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民建“三大”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坚定不移跟党走、尽心竭力为四化”的行动纲领,并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紧密围绕党和国家各个时期的工作重点,认真履行参政党职能,在中共领导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积极参加政治协商。通过认真调查研究,本着“积极建言,坦诚己见,推心置腹,当好诤友”的原则,在政治协商中对搞好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法制、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建设,提出了有深度、有见解并得到党和政府采纳的意见与建议;二是切实推进民主监督。通过民建的各级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在各级政府和司法机关中任职的领导干部、担任各级特邀监察员和民建各级组织做好反映社情民意工作等形式,以提交提案、提出工作意见与建议、及时反映成员思想与社会的动态情况等方式,促进了党和政府工作的不断改进和完善;三是尽心竭力服务社会。充分发挥民建的人才优势,组织民建的经济界人士和企业家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开展了智力支边、咨询服务、科技扶贫、职业教育、捐资办学、救助贫困、安置就业等社会服务活动,为社会的稳定、和谐作出了积极贡献。

  其次,要坚持“爱国与民主”的优良作风。爱国与民主可以说始终是民主党派坚持的基本原则。中国的各民主党派大多是在上世纪中叶,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而成立的,因此,从诞生之日起,其前途命运就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从开始的忧国忧民、迷茫愤懑,到倡导民主,自觉组建政党,再到与中国共产党真诚合作、协商建国,至始致终体现了中国民主党派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中国的各个政党,除去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以外,其他政党被合称为“民主党派”,这是因为在民主革命时期,争取民主是各个民主党派的主要政治纲领和行动实践,他们从一开始就把“崇尚民主、追求民主,致力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作为各自不懈的价值追求,正因为如此,各民主党派在组建时的称谓大多都带有“民主”的字样,如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农工民主党”,“台湾民主自治同盟”,还有“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后来并入民革。民建的全称是“中国民主建国会”,1945年12月16日成立大会通过的章程就规定:“本会以团结各界思想进步行动踏实之分子,合力推进民主政治,并以互助方式发展各种有利建国之事业为宗旨。”“无贬损人格或妨害国家利益或破坏团体之行为;在抗战时期无勾结敌寇汉奸之行为。”由此可见,为坚持爱国和争取民主而进行不懈斗争是民主党派进步性的重要体现,也是民进与生俱来的行为宗旨、奋斗目标和核心价值理念。

  其三,要坚持做到“三个认同”。一是政治道路认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道路。刘延东同志在《筑牢多党合作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一文中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指导思想上就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政治领导上就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制度上就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目标取向上就要坚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努力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对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最全面的阐述。二是奋斗目标认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是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三是文化价值认同——以优秀中华文化的巨大魅力和民进的优良传统增强全体会员爱国爱会的情感。具体来讲,就是要始终满怀“关心社稷”的爱国精神。自古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佳句就不绝于耳,如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宪成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还有吉鸿昌的“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等等,都体现了中华儿女的拳拳爱国之心。同时,要坚持“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周易》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提倡人应效法日月星辰刚健运行那样奋斗不息、积极进取,坚持独立意志、人格尊严和做人原则。自强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旋律,也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中华文明历经浩劫而传承的重要因素,正是这种精神铸就了千百年来中国人民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民族品格。再者,要崇尚坚持“重义轻利”的道德精神。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明确把义视为崇高的道德价值,而对利取轻视的态度,自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进一步提出了贵义贱利的思想,他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强调“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倡导“去利怀义”。汉代大儒董仲舒更是提出了“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著名命题,强调道义至上的价值观。儒家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就是强调道德完善是人的自我完善的本质需要,要求人们以道德为最高的价值准则,自觉地用道德原则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以道德作为利益取舍的标准,而不是相反。

  正是包括这些精神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动力和心灵支撑,也为我们民主党派、包括我们民进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爱国、爱会,更好地履行职能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